在EMC(电磁兼容性)测试中,RE限值中的PK、QP和AV分别代表不同的检波方式,用于评估设备的电磁干扰(EMI)特性。以下是它们的定义和区别:
### 1. PK(PEAK)峰值
- **定义**:PK表示峰值,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信号的最高值。
- **特点**:峰值检波器的充电时间常数很小,即使是很窄的脉冲也能很快充电到稳定值。当中频信号消失后,由于电路的放电时间常数很大,检波的输出电压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在峰值上。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评估设备在极端情况下的电磁骚扰,例如在瞬态或脉冲事件中的最大骚扰。
### 2. QP(QUASI-PEAK)准峰值
- **定义**:QP表示准峰值,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信号的准峰值。
- **特点**:准峰值检波器的充放电时间常数介于峰值和平均值之间。其输出不仅与脉冲的幅度有关,还与脉冲的重复频率相关。准峰值检波器对信号的重复频率和持续时间更为敏感。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周期性脉冲信号的测量,尤其适用于民用设备的骚扰发射测试,因为其输出与干扰对听觉造成的效果相一致。
### 3. AV(AVERAGE)平均值
- **定义**:AV表示平均值,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信号的平均值。
- **特点**:平均值检波器的充放电时间常数相同,特别适用于对连续波的测量。
- **应用场景**:用于评估连续波信号的干扰特性,能够有效滤除信号的瞬时波动,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读数。
### 三者的关系
在同一频率点上,三者的读数关系通常是:
PK>QP>AV
这意味着峰值(PK)通常是最高的,准峰值(QP)次之,平均值(AV)最低。
### 测试中的应用
- **预扫描**:通常先读取PK值,如果PK值低于限值且有足够的余量,则不需要再读取QP和AV值。
- **标准要求**:不同的EMC测试标准对PK、QP和AV有不同的要求。例如,FCC PART 15和EN 55022标准要求QP和AV值必须在限值以下。
通过理解PK、QP和AV的区别,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