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汽车> 维修 > 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

时间:2025/7/9 10:57:24来源:https://blog.csdn.net/m0_37962554/article/details/140431797 浏览次数: 0次

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 允许你将请求沿着处理者链进行发送。 收到请求后, 每个处理者均可对请求进行处理, 或将其传递给链上的下个处理者。

在软件设计领域,设计模式是解决常见设计问题的一系列最佳实践。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为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解耦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机制。通过创建一个对象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分离开来,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或者将这个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

场景描述

想象一下,在一个公司中处理客户投诉的场景。投诉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如客服部、技术支持部、质量管理部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如果客服部无法解决投诉,它应该能够将投诉传递给技术支持部,如果技术支持部也无法解决,则进一步传递给质量管理部,以此类推。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责任链,每个节点(部门)都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来决定是否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责任链模式的结构

责任链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角色:

  1. 抽象处理者(Handler):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指向其他处理者的引用(即链中的下一个节点)。

  2. 具体处理者(Concrete Handler):实现抽象处理者的接口,用于处理它负责的请求。如果处理者能够处理该请求,则处理它;否则,它会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处理者。

  3. 客户端(Client):构建处理者链,并向链的第一个处理者发送请求。

先写一个hander

// 抽象处理者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nextHandler;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Handler nextHandler) {  this.nextHandler = next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 找到自己要处理的请求 **/) {  this.respond(request);  }  if (nextHandler != null) {  next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子类需要实现此方法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respond(String request);
}  

setNext设置下一级

关键字:责任链模式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