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ode 173: 二叉搜索树迭代器
题目描述:
实现一个二叉搜索树迭代器 (BSTIterator
),基于二叉搜索树(BST)的中序遍历,按升序遍历其节点值。具有以下操作:
BSTIterator(TreeNode root)
:初始化对象并将指针设置为二叉树中的最小元素。int next()
:返回 BST 的下一个最小元素。boolean hasNext()
:如果指针指向的元素不是 BST 的最后一个元素,返回true
,否则返回false
。
题解思路
中序遍历是 左 -> 根 -> 右 顺序。二叉搜索树特性是左子树的值小于根节点,右子树的值大于根节点。因此中序遍历二叉搜索树会得到一个递增的序列。
本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 高效地返回 BST 的下一个最小值。
- 较低的空间复杂度(尽量不一次性将所有节点存储起来)。
解法 1:直接存储中序遍历序列
思路:
- 在构造函数中对 BST 执行一次完全的中序遍历,将所有节点值存储到一个列表
inOrderList
中。 - 使用一个指针
index
来标记当前next()
返回的元素索引。 hasNext()
判断index
是否超过inOrderList
的最大索引。
模板代码:
class BSTIterator {private List<Integer> inOrderList;private int index;public BSTIterator(TreeNode root) {inOrderList = new ArrayList<>();index = 0;inOrderTraversal(root); // 构造中序遍历序列}/** 中序遍历,存储到列表中 */private void in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if (root == null) return;inOrderTraversal(root.left);inOrderList.add(root.val);inOrderTraversal(root.right);}/** 返回 BST 中的下一个最小值 */public int next() {return inOrderList.get(index++);}/**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值 */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index < inOrderList.size();}
}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
- 构造函数:O(N),需要对 BST 完整遍历一遍。
next()
和hasNext()
:O(1)。
- 空间复杂度:
- 存储
inOrderList
:O(N)。
- 存储
- 优点:
- 逻辑简单,实现容易。
- 缺点:
- 空间复杂度较高(需存储整个树所有节点值)。
解法 2:迭代 + 栈
思路:
- 基于中序遍历的特性,使用显式栈来模拟递归的调用栈。
- 中序遍历需要先处理左子树,直到找到最左端。
- 然后处理根节点,最后处理右子树。
- 在初始化时,将从根节点出发,沿左子树路径上的所有节点压入栈。
next()
时,从栈中弹出栈顶节点:- 如果该节点有右子树,则对右子树执行相同操作(即将右子树路径上的所有左节点压入栈)。
hasNext()
简单检查栈是否为空。
模板代码:
class BSTIterator {private Stack<TreeNode> stack;public BSTIterator(TreeNode root) {stack = new Stack<>();pushLeft(root); // 初始化时沿左子树一路压栈}/** 将 root 节点的所有左子树节点压入栈 */private void pushLeft(TreeNode root) {while (root != null) {stack.push(root);root = root.left;}}/** 返回 BST 中的下一个最小值 */public int next() {TreeNode node = stack.pop();// 如果节点有右子树,对右子树重复压栈操作if (node.right != null) {pushLeft(node.right);}return node.val;}/**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值 */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stack.isEmpty();}
}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
next()
:均摊 O(1)。每个节点被压栈和弹栈各一次,总共为 O(N)。hasNext()
:O(1)。
- 空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下 O(H),其中 H 是 BST 的高度(栈中最多存储完整的树高路径)。
- 优点:
- 空间效率更高,尤其是对于稀疏树或深度较大的 BST。
- 缺点:
- 实现略复杂。
解法 3:递归生成器
使用 Java 的递归生成器(基于队列模拟生成器),一次处理一个值。
思路:
- 使用一个队列
queue
存储中序遍历的节点值。 - 初始化时通过递归中序遍历,将节点值入队。
- 在
next()
时,从队头取值;hasNext()
检查队列是否为空。
模板代码:
class BSTIterator {private Queue<Integer> queue; // 使用队列存储中序遍历结果public BSTIterator(TreeNode root) {queue = new LinkedList<>();inOrderTraversal(root);}/** 中序遍历,将节点值入队 */private void in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if (root == null) return;inOrderTraversal(root.left);queue.offer(root.val);inOrderTraversal(root.right);}/** 返回 BST 中的下一个最小值 */public int next() {return queue.poll();}/**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值 */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queue.isEmpty();}
}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 时间复杂度:
- 构造函数:O(N),一次构建中序遍历结果。
next()
和hasNext()
:O(1)。
- 空间复杂度:
- 队列存储中序遍历结果,空间复杂度为 O(N)。
- 优点:
-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 缺点:
- 空间效率不佳,与解法 1 类似。
快速 AC 的建议
- 对于实际面试场景,建议优先选择 解法 2(迭代 + 栈):
- 它时间和空间效率较高,是真正的「惰性遍历」。
- 运用了栈来模拟递归过程,是二叉树迭代问题的普适模板。
- 初始实现逻辑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实现 解法 1(存储序列)。
- 生成器法(解法 3)可以用于创建类似流式数据的接口实现。
经典变体题目
1. Binary Search Tree Preorder Iterator
- 问题: 按照「先序遍历」(根 -> 左 -> 右)的顺序实现类似的
Iterator
。 - 解法:
- 使用栈来模拟先序遍历。
- 每次
next()
弹出栈顶节点,同时将 右子树 和 左子树(注意顺序)依次入栈。
class PreorderIterator {private Stack<TreeNode> stack;public PreorderIterator(TreeNode root) {stack = new Stack<>();if (root != null) stack.push(root);}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stack.isEmpty();}public int next() {TreeNode node = stack.pop();if (node.right != null) stack.push(node.right); // 右子树先入栈if (node.left != null) stack.push(node.left); // 左子树后入栈return node.val;}
}
2. Postorder Iterator
- 问题: 按照「后序遍历」(左 -> 右 -> 根)实现迭代器。
- 解法:
- 利用双栈实现:第一栈模拟
root-right-left
的顺序,第二栈翻转为真正的后序遍历结果。 - 使用一个布尔变量标记访问状态,写法略复杂。
- 利用双栈实现:第一栈模拟
class PostorderIterator {private Stack<TreeNode> stack1;private Stack<TreeNode> stack2;public PostorderIterator(TreeNode root) {stack1 = new Stack<>();stack2 = new Stack<>();if (root != null) stack1.push(root);while (!stack1.isEmpty()) {TreeNode node = stack1.pop();stack2.push(node);if (node.left != null) stack1.push(node.left);if (node.right != null) stack1.push(node.right);}}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stack2.isEmpty();}public int next() {return stack2.pop().val;}
}
3. 二叉树层序遍历迭代器
- 问题: 按照「层序遍历」(逐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实现迭代器。
- 解法:
- 使用队列来模拟层序遍历。
class LevelOrderIterator {private Queue<TreeNode> queue;public LevelOrderIterator(TreeNode root) {queue = new LinkedList<>();if (root != null) queue.offer(root);}public boolean hasNext() {return !queue.isEmpty();}public int next() {TreeNode node = queue.poll();if (node.left != null) queue.offer(node.left);if (node.right != null) queue.offer(node.right);return node.val;}
}
总结
- 核心解法:
- 解法 2(迭代 + 栈)是最核心的技巧,适用于惰性遍历场景,推荐用于实际使用和面试。
- 经典变种:
- 各类二叉树遍历模式(中序、先序、后序、层序)的迭代器实现都可以通过栈或队列模拟递归来实现。
- 快速 AC 的关键:
- 掌握递归和迭代的转换,灵活选择数据结构(栈或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