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游戏> 游戏 > 从 0 手撸一个 pytorch

从 0 手撸一个 pytorch

时间:2025/7/9 15:10:59来源:https://blog.csdn.net/hustyichi/article/details/139038787 浏览次数:0次

背景介绍

最近抽空看了下 Andrej Karpathy 的视频教程 building micrograd,教程的质量很高。教程不需要任何前置机器学习基础,只需要有高中水平的数学基础即可。整个教程从 0 到 1 手撸了一个类 pytorch 的机器学习库 micrograd,核心代码不到 100 行。虽然为了简化没有实现复杂的矩阵运算,但是对于理解 pytorch 的设计思想有很大帮助。

动手实践

为了验证 micrograd 的可用性,先基于 micrograd 实现了简单的线性回归算法。

首先构造出数据集,我使用随机数作为 x,通过线性回归确定结果后增加必要的噪声,对应的构造方法如下所示:

import numpy as npdef get_train_dataset(num_samples, noise):x = np.random.rand(num_samples)y = 4 * x + 3 + np.random.normal(0, noise, num_samples)return x.tolist(), y.tolist()

可以看到最终期望的结果为 y = 4 * x + 3

接下来实现训练流程,线性回归的模型的初始值都使用随机值,持续跟踪训练过程中损失值与对应参数的变化,实现如下所示: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micrograd.engine import Valuedef zero_grad(w, b):w.grad = 0b.grad = 0def step(w, b, learning_rate):w.data -= learning_rate * w.gradb.data -=  learning_rate * b.graddef train_loop():dataset_x, dataset_y = get_train_dataset(10, 0.01)learning_rate = 0.1w = Value(np.random.rand())b = Value(np.random.rand())epoch = 40print(f"Init w {w.data}, b {b.data}")for idx in range(epoch):loss = 0for x, y in zip(dataset_x, dataset_y):x_value, y_value = Value(x), Value(y)y_pred = x_value * w + bcurrent_loss = (y_value - y_pred) ** 2loss += current_loss.datazero_grad(w, b)current_loss.backward()step(w, b, learning_rate)print(f"Epoch {idx} got loss: {loss}, w {w.data}, b {b.data}")

上面的实现中使用 zero_grad() 方法重置参数的梯度,使用 step() 方法实际更新模型参数,训练流程就实现在 train_loop() 中。最终结果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经过 40 轮训练后,损失值从最初的 55.69 下降至 0.0016,而参数 w, b 也接近期望的目标。从实践结果来看,micrograd 确实能实现简单模型的训练。

通过上面的实践来看,micrograd 最核心的就是 Value,按照 Andrej Karpathy 的说法,不到 100 行实现的 Value 就已经完成的 pytorch 中的 Tensor 90% 的功能了,除了这部分核心功能之外,pytorch 更多的是做了效率上的优化。

流程梳理

在机器学习中,模型训练都是基于 梯度下降 来更新模型的。模型训练的过程一般分为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 前向传播会根据训练数据确定对应的损失值,对应于上面的实现如下:
x_value, y_value = Value(x), Value(y)
y_pred = x_value * w + b
current_loss = (y_value - y_pred) ** 2

前向传播就是根据模型确定预测值 y_pred, 基于 MSE 确定损失值 (y - y_pred)^2。前向传播相对容易理解。

  • 反向传播就是根据确定的损失值进行模型参数的调整,从而降低损失值,对应的实现就是:
zero_grad(w, b)
current_loss.backward()
step(w, b, learning_rate)

上面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调用 current_loss.backward() 确定各个参数对应的梯度,然后在 step() 方法中对参数的值进行更新。

参数更新的方案是相对明确,就是减去梯度与学习率之积实现。因此主要关注如何确定参数的梯度。梯度的计算存在如下所示的关注点:

  1. 数学运算各个元素对应的梯度如何计算,这部分就是微积分中导数的计算;
  2. 链式法则;
  3. 复杂模型中包含上亿参数,如何确定参数各自的梯度;

实现细节

micrograd 最核心的实现位于 engine.py,主要关注 Value 类的实现。

初始化过程

关注初始化过程可以看到 Value 中包含的元素,实现如下:

def __init__(self, data, _children=(), _op=''):self.data = dataself.grad = 0self._backward = lambda: Noneself._prev = set(_children)self._op = _op # the op that produced this node, for graphviz / debugging / etc

初始化阶段可以看到 Value 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data 保存的是元素中的原始数据,grad 保存的是当前元素对应的梯度。

_backward() 方法保存的是反向传播的方法,用于计算反向传播的梯度

_prev 保存的是当前节点前置的节点,比如 y = w * x 中节点 y 对应的 _prev 保存的是 wx。通过不断的获取 _prev 节点,即可还原完整的运算链路。

数学运算支持

Value 中支持了不同的数学运算,首先以加法为例,实现如下所示:

def __add__(self, other):other = other if isinstance(other, Value) else Value(other)# 加法运算得到结果,同样是 Value 元素out = Value(self.data + other.data, (self, other), '+')# 加法反向传播函数def _backward():self.grad += out.gradother.grad += out.gradout._backward = _backwardreturn out

前向传播计算的实现比较简单,直接基于 data 进行计算,通过加法运算生成了结果 out。同时将参与运算的元素 selfother 保存至 self._prev 中,方便还原运算链路。

out 对应的反向传播的方法 _backward() 是基于链式法则实现。举例如下:

c = a + b

那么 ∂l/∂a = ∂l/∂c * ∂c/∂a,而 ∂c/∂a = 1,因此 ∂l/∂a = ∂l/∂c,因此加法中元素的梯度就等于其结果的梯度。

那么为什么实现是 self.grad += out.grad 而不是 self.grad = out.grad 呢,因为单个元素涉及多个运算链路时,梯度是不同链路确定的梯度之和。

这个也带来一个隐患,每次重新计算梯度之前,需要将原有的梯度重置为 0。对应于上面的 zero_grad() 的实现。了解 pytorch 应该也会注意到 pytorch 训练过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同样来查看乘法运算,对应的实现如下:


def __mul__(self, other):other = other if isinstance(other, Value) else Value(other)out = Value(self.data * other.data, (self, other), '*')def _backward():self.grad += other.data * out.gradother.grad += self.data * out.gradout._backward = _backwardreturn out

主要关注反向传播的实现,可以看到同样是链路法则的推演,举例如下:

c = a * b

那么 ∂l/∂a = ∂l/∂c * ∂c/∂a,而 ∂c/∂a = b, 因此 ∂l/∂a = ∂l/∂c * b, 因此就可以理解上面的实现了。

反向传播

通过上面的运算过程可以看到,通过不断保存其前置元素至 self._prev 中,可以构建出完整的运算链路图。而在运算过程中,元素反向传播计算的梯度的方法 _backward() 也被确定。因此反向传播就是从后往前调用 _backward() 来实现的:


def backward(self):topo = []visited = set()# 根据前置元素的关系构建拓扑排序的元素列表,保证最终调用时是从后往前的def build_topo(v):if v not in visited:visited.add(v)for child in v._prev:build_topo(child)topo.append(v)build_topo(self)# 最后元素的梯度为 1, 依次计算前置元素的梯度self.grad = 1for v in reversed(topo):v._backward()

最终反向传播就是调用 _backward() 即可确定各个元素的梯度。

总结

通过上面的流程可以很容易理解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框架的设计方案,这一套流程也完全适用于 pytorch,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 pytorch 的训练流程。整体总结下实现思路:

  1. 前向传播过程中会逐层计算运行结果,并确定结果与运算元素梯度之前的关系,在结果元素梯度确定后就可以确定运算元素的梯度;
  2. 反向传播就是按照从后往前依次确认各个元素的梯度,方便后续根据梯度更新元素对应的值;
关键字:从 0 手撸一个 pytorch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