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CoreDNS的基本概念
- 二、CoreDNS的功能特性
- 三、CoreDNS的工作方式
- 四、CoreDNS的配置与插件
- 五、Pod的DNS策略
- 六、CoreDNS的重要性
- 七、同namespace间的Pod间调用
- 1、Pod间通信的基本原理
- 2、同一命名空间下Pod间调用的方法
- 3、注意事项
- 八、跨namespace间的Pod间调用
- 1、跨namespace通信的默认行为
- 2、推荐方法:通过Service进行通信
- 3、其他方法
- 4、注意事项
- 九、CoreDNS与Service的关系
- 1、CoreDNS的作用
- 2、Service的作用
- 3、CoreDNS与Service的交互
- 4、总结
- 十、服务发现与DNS解析
- 十一、插件化与功能扩展
- 十二、性能与可靠性
- 十三、与其他组件的集成
- 十四、总结
Kubernetes(k8s)中的CoreDNS是一个关键的组件,它负责处理集群内的DNS查询请求,并提供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等功能。
一、CoreDNS的基本概念
CoreDNS是一个使用Golang编写的、由配置文件控制的插件式DNS服务器。自Kubernetes 1.13版本起(也有说法是1.11版本后),它成为Kubernetes的默认DNS服务器,取代了之前的kube-dns。CoreDNS是CNCF孵化的开源项目,并已正式毕业,成为云原生环境下DNS服务器和服务发现的一种成熟解决方案。
二、CoreDNS的功能特性
- 插件化:CoreDNS的核心理念是插件化,每个插件执行特定的DNS功能。例如,Kubernetes服务发现、Prometheus指标收集、查询重写等。这种插件式架构使得CoreDNS可以轻松实现功能扩展。
- 高性能:CoreDNS具有高性能的特点,能够处理大量的DNS查询请求。
- 自动重试与健康检查:CoreDNS支持自动重试功能,并在遇到问题时提供健康检查端点,以确保DNS服务的可靠性。
- 负载均衡:CoreDNS支持基于DNS的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将流量均匀地分配到后端的多个Pod上。
- 易于配置:CoreDNS使用简单的配置文件(Corefile),采用Caddy中的DSL配置方案,使得配置变得简单易懂。
三、CoreDNS的工作方式
- 服务发现:在Kubernetes集群中,服务(Service)是通过DNS名称来访问的。当一个Pod需要访问另一个服务时,它会向CoreDNS发起一个DNS查询请求。
- 查询处理:CoreDNS接收到查询请求后,会根据查询的服务名称和命名空间,通过Kubernetes API查询相应的Service和Endpoint对象。
- 响应构造:一旦找到匹配的Service和Pod,CoreDNS会构造一个DNS响应,包含服务的ClusterIP或Pod的IP地址,并将其发送回请求者。
四、CoreDNS的配置与插件
CoreDNS的配置文件是Corefile,它定义了各种插件来处理不同类型的DNS查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插件:
- kubernetes:用于从Kubernetes API读取服务和Pod信息。
- prometheus:允许Prometheus收集CoreDNS的性能指标。
- forward:用于将查询转发到上游DNS服务器。
- cache:提供了缓存机制,减少对外部DNS服务器的查询次数。
- loadbalance:提供基于DNS的负载均衡功能。
- health:对Endpoint进行健康检查。
五、Pod的DNS策略
Kubernetes支持多种Pod DNS策略,这些策略决定了Pod如何解析DNS查询:
- Default:Pod从所在节点继承DNS配置,即使用所在节点的/etc/resolv.conf来进行解析。
- ClusterFirst:默认策略,Pod使用CoreDNS进行DNS解析,若解析不成功,